第(2/3)页 ...... 【当时新华夏主要的生产力来自于青壮年,即十几岁到三十多岁的人群。】 【所以,得给这帮人扫盲,让他们赶紧识字。】 【这样才能对推动社会生产、实现民族复兴起到关键作用。】 【可是,如果让十几岁到三十多岁的青壮年都去接受长期教育,那么谁来搞生产呢?】 【本来就粮食短缺,很容易饿死人。】 【而一旦劳动力减少导致粮食产能下降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】 【所以推广繁体字不是难不难的问题,它完全就行不通。】 ...... 各朝代的皇帝们陷入了沉思。 事实确实如此。 掌握繁体字绝非一朝一夕之功,往往需要数年的努力。 新华夏急需培养识字的青年,他们才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。 不管是发展生产、发展科技、还是发展经济,都需要这群年轻人。 然而,在新华夏成立之初,国家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威胁,国内更是一穷二白、百废待兴。 在这样的背景下,新华夏实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全面投入教育事业,尤其是耗时较长的繁体字教学。 ...... 【最后一种方法,是让汉字进化。】 【前面两种方法都不好。】 【第一种方案,其弊端就不用我过多解释了。】 【用四个字可以形容棒子国文化受到棒子语的影响。】 【那就是,文化阉割!】 【而棒子语就是那把无情的剪刀。】 【那第二种方案也不行。】 【所以为了民族复兴,汉字必须进化。】 【或者说我们需要重新创造一批汉字。】 ...... 各朝皇帝均感到庆幸不已。 只要不是废除汉字就好。 华夏的文字,岂能轻易的废除? 第(2/3)页